家乐福大败退!实探深圳首店:货架全部清空,一季度闭店33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敬 张智 深圳摄影报道
今年一季度闭店33家,家乐福关店仍在延续。
(资料图)
因经营不善,家乐福深圳南头门店于6月10日起停止营业。据悉,该店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常兴路统建楼4栋,是深圳第一家、中国第二家家乐福门店,至今已营业27年。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家乐福中国共关闭了58家门店,2023年一季度,家乐福在中国关闭了33家门店。截至3月底,家乐福中国仅存114家门店。从二季度以来的消息来看,门店减少的速度仍未减缓。
就在前一天(6月9日),家乐福北京马连道店及方圆店同一天宣告关闭;5月,家乐福国内首家会员店,上海成山路会员店也突然停止营业;因拖欠商场租金及其他费用,广州家乐福百信广场店也于4月被物业要求搬离。
6月14日下午,《华夏时报》记者来到原家乐福深圳南头门店,店门口的玻璃门张贴着该店停业的公告,此外还有两张“二楼超市已停止营业”“苏宁易购正常营业”的提示牌,进口处的安保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张贴提示的目的是以防家乐福的老主顾不知已经停业扑空,同时避免消费者误以为二楼的家乐福超市和一楼的苏宁易购门店都停业了。“生意不好,超市挣不到钱。”该安保人员说。
因经营不善停止营业
14日下午2时许,一楼正常营业的苏宁易购客流稀少,苏宁易购店内,随处可见“二楼超市已停止营业”“苏宁易购正常营业”的提示牌。
靠近通往原家乐福的二楼电梯处,堆积着大量废弃的货架和置物篮,六排购物车静静停在角落。记者注意到,已经废弃的货架上依旧挂着诸如“尾货清仓”“超值精选”“省更多”的广告牌,腾空的商品置物篮上仍挂着“零售价xx元”的标牌。
通往原家乐福超市的二楼电梯口已被围栏拦起,无法乘坐电梯上楼。透过围栏可以看到,电梯两旁的货架上,还摆放着一些未被清空的商品。
围栏上也张贴着该店停业的公告,公告显示:“衷心感谢您27年来对家乐福南头店的惠顾与陪伴!现万分遗憾地告知各位顾客朋友们,因经营不善,家乐福南头店将于2023年6月10日起停止营业。给大家带来不便,我们深感歉意,仍然持有购物卡的顾客可以移步至深圳其他门店进行消费(商铺和一楼家电继续营业)。”
据多家媒体此前报道,消费者在家乐福购物,结账时仅20%金额可使用购物卡结算。据悉,深圳南头店结业前的甩卖也出现这一情况。
除了停业公告,记者注意到围栏上还张贴着一封致家乐福南头店全体员工的告知函。“自2023年6月10日起,您与公司的劳动合同终止,同时,由于在闭店过程中,相应的设备设施未正常运行可能存在一定隐患,为了保障您的安全及公司财产安全,请您自今日起不要在店内逗留。另,公司即日起将展开南头店商品和设备设施清场工作,如因您个人行为阻挠清场工作,因此造成的商品和设备设施贬值,导致不能如期交还场地给业主方面而给多方造成的经济损失,您方将需要承担相应责任。望所有人员配合配合。”落款时间为2023年6月9日,由深圳乐荣超市有限公司南头店发布。
就告知函发布的背景及家乐福员工处置安排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尝试联系家乐福中国,未果;苏宁易购南头店的工作人员对此也缄默不言。
对于家乐福的接连闭店,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几年,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型商超在我国的闭店速度确实在加快,传统大型商超确实进入了经营困顿时期,尤其是很多像此次关闭的深圳首店一样具有标志性的门店。
“除了短期受过去几年疫情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确实是经营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其实是在为此前的扩张路线买单,到了‘壮士割腕’的时候,需要进行战略、资源、资金、人力的收缩。此外,也受到了电商或大量依托数字化转型新门店的冲击。”王鹏表示。
“牵手”苏宁易购,却是“双输”局?
家乐福于1959年在法国创立,1995年,家乐福进驻中国内地,在北京开下首家门店;次年,在深圳南头片区开下第二家门店(即刚刚关闭的家乐福深圳南头店)。由于大卖场这一消费模式颇受消费者欢迎,家乐福得以迅速扩张,2006年,其在中国内地的门店就突破100家。
但随着新业态的兴起,家乐福的经营逐渐不容乐观。2017年,家乐福实现营收324.47亿元,净亏损10.99亿元;2018年,家乐福实现营收299.58亿元,净亏损5.78亿元。
2019年6月,苏宁易购宣布以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希望完善自身全场景业态布局,从而快速获取优质线下场景资源和一、二线优质物业,改变其原本较为单一的家电业态局面。
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振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彼时苏宁易购对家乐福的收购可视为一种资源整合,试图通过线上线下的合作,实现共赢。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预期,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仍在下滑。
自苏宁易购接盘以来,不仅未能挽救陷于长年亏损的家乐福。2020—2022年,家乐福中国营业收入分别为255.74亿元、208.78亿元及139.4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95亿元、-33.37亿元、-20.8亿元。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宁易购对家乐福的收购本是出于丰富苏宁自身业态、提升苏宁市场地位和产业协同性,进而在提升运营的基础上重新唤起新家乐福品牌价值的系统性规划,但苏宁易购困境的爆发致使对家乐福中国体系的整合未能如期推进,从而导致家乐福困局的进一步恶化。
此前4月14日,苏宁易购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最新预计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55亿元至165亿元,比前期披露预亏扩大50亿元—60亿元。苏宁易购称,新增亏损原因是公司更新了家乐福中国业务的盈利预测及包括商誉在内的长期资产的减值测试。
对此,深交所也向苏宁易购下发了问询函。苏宁易购在问询函回复中表示,2022年家乐福中国长期资产减值39亿元,与原业绩预告差异数为39亿元,除家乐福中国以外长期资产减值18亿元,与原业绩预告差异数为0。
苏宁易购同时表示,家乐福中国在亏损区域必须关店和退出,同时降低各项运营成本投入;保留门店缩小经营面积,加大与电器业态融合。截至3月底,家乐福中国仅存114家门店。
对此,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宁易购对家乐福的收购实际上未必是很划算的决策,其只看到了家乐福的估值比之前要低很多,但是没看到作为一个衰退期的业态,家乐福的发展持续在萎缩。因此,苏宁易购在后续维持家乐福的运营上要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即便不断地投入输血,依旧很难扭亏为盈,还是不得已逐渐关店,关店与苏宁的收购无关,并非苏宁管理运营能力的问题,而是家乐福本身已经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末端,因此苏宁的接盘之后呢,实际上是背上了很大的包袱。
传统大卖场路在何方?
赖阳表示,任何业态都有生老病死。大卖场在云消费时代实际上已经进入衰退期,即必然走向衰亡的过程。过去大卖场的优势体现在与中小型超市相比,品种丰富,能够让消费者一站式购足,但现在消费者到实体超市购物的原因大多是“离家近”,购买生鲜后买完即走。在此情境下,大卖场的租金、用工、铺货成本使得其收益非常困难,当年的核心竞争优势反而变成了包袱——消费者到离家门口近的小型生鲜卖场买了就走,十分方便;而转一圈面积较大的大卖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以一站式购足为核心价值的大卖场没了生存空间。
“除了业态单一,家乐福当下面临的困局还有控股股东苏宁因陷入困境而对家乐福的转型与调整难以给予更多支持与协同等问题,背后既有战略层面的问题,也有运营思维固化而难以自我调整的问题。”柏文喜指出。
在他看来,大型传统商超的闭店潮,并不会改变零售业“人、货、场”的底层逻辑,市场需求也不会消失而是不断成长与丰富,因此零售业产业格局的持续重构与调整不可避免,也自然会孕育出更有生命力与更具竞争能力的新商业业态与新商业形态,促进行业在革新、更替与迭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赛健尼品牌咨询创始人萧巧琼则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大型传统商超的闭店潮会对整个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对供应链、就业和市场信心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这也将加速零售业的洗牌和转型。
陈振辉也认为,大型传统商超的闭店潮会影响行业格局重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促使其他商超企业加速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对商场物业、供应链等相关产业链产生影响,导致一定程度的调整。
“家乐福的境遇确实是传统商超的一个缩影,从行业整体来看传统商超未来发展路径需要不断探索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新业态,以业态转型来拓展商超自身的生命力。比如华润万家旗下Olé、万家CITY、万家MART、万家LIFE等新型业态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华润万家此前的零售痛点,并迎合了不同定位客群的需要,以及因应了特定人群消费行为变化与消费升级的需要,因此这些新业态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柏文喜表示。
他认为,除此之外,传统大卖场的前路,一方面是不断加强线上营销以弥补线下消费被不断取代和分流对业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对自身经营模式、商业业态进行创新与调整,让自身能够不断适应行业变化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