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超人,却愿意为了生命,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白衣为甲,护佑生命;他们平凡如尘,却勇毅担当。 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他们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在平凡的岗位中,他们叩问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从医初心;在漫漫征途中,他们将医学事业与党的脚步紧紧相依守护、传承、践行。他们是医者,更是党员!在“七一”建党节到来之际,人民网走访四川省肿瘤医院不同岗位的党员医生,了解他们的故事。
他是常年隐居于医院的“神秘人”,是每天勾勾画画的医院“画家”,还是与射线斤斤计较的放疗“安全使者”。他不拿手术刀,却把握着患者治疗的关键步骤;不与患者打交道,却是医生们的“幕后军师”。
他叫王先良,是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物理师,也是该院放疗中心党总支纪检委员、物理工程部党支部书记、放疗科副主任。
(相关资料图)
图为王先良。受访者供图
工作10年来,王先良一直从事放射治疗临床工作,与团队配合,平均每年完成后装治疗 6000 余人次,治疗效果获同行专家及广大患者肯定和认可,被同事和患者称为“幕后英雄”。他先后被医院评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知识型技能型先进个人和心中最美医务工作者。
在病人眼里,王先良是一位周到细致、和蔼可亲的医生。不管任何时候,他始终保持着从业之初的热忱,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早年间,有位70多岁的病人认为自己年龄大,治愈希望渺茫,不愿意接受后装治疗。王先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病人分析情况,树立信心。在王先良的鼓励下,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后来,病人家属拉着王先良连声道谢。
王先良曾感慨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务人员该做的事情,可见医务人员不但要做这样的事情,更应该多做、做得更好!”
王先良向患者开展放疗健康宣教。受访者供图
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王先良一直在践行。
王先良工作所在的部门叫近距离治疗中心,被同事们戏称为“全宇宙最大的近距离治疗中心”,原因是该中心有3台治疗机器,平均每天治疗的患者就有近30人次,数量在全国、全世界都领先。
为了让患者缩短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更好的就医体验,王先良积极推动科室信息化网络建设,通过对放疗过程全流程质控、信息化管理来助力科室和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
他常说,“一切科研都服务于临床,我的出发点一直是如何更好地帮助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这是王先良朴素的理想信念,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王先良积极在后装放射治疗方面开展多项研究工作,参与编制《四川省放射治疗指控指南》《后装治疗机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后装治疗流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 5 项行业规范/指南,代表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他主持主研10余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译著 40 余篇(部),申请专利 16 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医学科技奖。
王先良与国际友人交流近距离治疗的流程。受访者供图
取得这些成果的背后,无不凝聚着王先良的努力和付出。
每晚9:30,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王先良都会抓紧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这一学习就是到深夜12:00。第二天早上7:40,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医院,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王先良眼中,尽管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初心从未改变。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将临床实践转化为科学问题,并给予解决。
除了救患者,做科研,王先良还带学生。每年他都会协助科室开展规培生、进修生的临床实践指导工作。他总是劝导学生,“治学科研千万马虎不得。学医太忙了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便篡改一些数据,这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
王先良向学生讲解质子治疗的原理和设备。受访者供图
他就是这样一位,眼里、脑里、心里都装着患者的医务工作者。
他的同事评价,“王先良是一位‘时间管理大师’,也是一位‘终身学习者’。”“他不但在临床工作中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在生活中也乐于助人,是我们的榜样。”“他作为我们的党支部书记,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王先良在疫情期间参加志愿者工作。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王先良术精怀虚,在本职岗位务实苦干、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把党建工作融于业务工作中,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他说,“身份就是责任,就是担当!我应该在医技这个行业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带领科室人员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王先良参加党支部“三会一课”。受访者供图
10年来,王先良感恩医院的培养,把医院当做家,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家人,他珍惜每一份荣誉,始终勤勉,不愿停下脚步。(王凡、实习生吴舒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