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卖粮、卖好粮”,让粮食藏粮于市,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央广网黑龙江频道在2022年《最美巾帼种粮人》系列报道基础上,联合推出《最美巾帼卖粮人》融媒体报道,聚焦全省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中优秀卖粮人,展示“巾帼卖粮人”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创造价值链、实现高质量创业并带动就业的典型事迹,记录她们在销售粮食、农产品过程中积极推介、组织销售、提升口碑的经验做法,引导鼓励广大妇女好卖粮、卖上价,带动农特产品上行,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半边天”力量。
央广网哈尔滨7月19日消息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兴凯湖是中俄界湖,这里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条件独特,在湖水灌溉下,孕育出了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兴凯湖大米。
“兴凯湖优良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兴凯湖是鸡西人民的饮用水,我们的湖水大米可以说是喝着人类饮用水长大的天然稻米,不仅品质好,口感佳,而且绿色健康。”黑龙江彤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曹志晶告诉记者。
(资料图)
“80后”返乡创业者曹志晶(央广网发 刘夏 制作)
“80后”的曹志晶大学毕业后,曾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2017年,曹志晶带着发达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加入了黑龙江彤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管理负责人。
在曹志晶看来,兴凯湖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特色资源就是当地的“金饭碗”,这里生长出的优质大米更应该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金钥匙”。
到底怎样做才能把兴凯湖的大米加工得更好?这是曹志晶及其团队一直思索的问题。在一番考察调研后,曹志晶决心创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稻米加工车间,通过科技的手段,生产出质优价美的兴凯湖大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决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稻谷加工车间之初,曹志晶也遇到了很多理念上的冲击。
“这大米还能磨出牛奶味吗?”“建数字化车间那么大的投入,真能建成吗?”“最后失败了怎么办?不白投资了嘛!”各种质疑的声音频频响起,但曹志晶没有被干扰,经过她和团队成员8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2019年6月1日,数字化、智能化稻米加工车间正式投产,并于2021年11月取得了黑龙江省农业水稻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的荣誉称号。
曹志晶主导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稻米加工车间(央广网记者 马俊玮 摄)
“传统的稻米加工车间,一个班组大概需要10-15人,日产大米只有150吨左右,无法满足公司的大额订单。数字化、智能化稻米加工车间建成后,车间只需3-5个工人,日产大米可达到300吨,有效地节省人力,提高大米加工效率。”曹志晶说,车间的设备层与监控层进行数据的互联互通,监测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向指挥中心上传加工车间内的的温度、湿度、噪音以及PM值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建设智能化车间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需要不断地去学习,除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我们还需要进行远程答辩,财务审查等步骤。”提起那段难忘的时光,曹志晶感慨颇深。她说,她也很感激这个过程,它像医生为企业做了全面体检一样,促进了企业相对标准化的发展。
目前,曹志晶主导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水稻加工车间使用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云色选、零添加的绿色数字化稻米加工技术,水稻年加工能力20万吨,成为一家集种植、收购、烘干、加工、仓储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稻米生产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销售模式,实现种、产、销一条龙,销售渠道遍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成都、昆明、贵阳还有北京和上海等地。
曹志晶查看稻米加工车间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央广网发 刘夏 摄)
曹志晶认为,把粮卖好的另一个前提是要有好的稻谷。每年秋天,她都会走访一些当地的种粮大户,与他们探讨如何能更好地增加稻米的口感,同时增加产量,提质增效。
“我们有兴凯湖如此优良的生态环境做背书,再加上新的智能化加工工艺,我相信我们的大米会越卖越好。”曹志晶信心满满。
作为一家新型的数字化、智能化稻米加工车间,如何能够优质优价地把粮卖好,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是曹志晶作为“粮食人”的一种责任。
在粮食销量增长的同时,曹志晶找准企业的特色和定位,除了传统线下销售外,她近年来还与具有丰富销售经验的北京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推出“湖上粮仓”系列稻米,在网络平台、自媒体电商上进行售卖,在与电商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动兴凯湖大米的线上销售。
曹志晶与农户正在查看水稻长势(央广网记者 马俊玮 摄)
“我们公司目前来讲还是一个中小型企业,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作为米粮销售行业,我们首先要做好两个“(粮)良心”,一个是粮食的粮,我们依托兴凯湖自然优势,要提供好的单质华粮;另外一个是良心的良,我们要把更安全、健康、绿色的兴凯湖大米送上我们消费者的餐桌。”曹志晶说。
【“她”声音】用良心做好粮
□曹志晶
我叫曹志晶,是黑龙江彤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大学毕业后,我曾在一家知名的外资企业工作。2017年,随着国家从“吃饱”到“吃好”的供给侧改革开始,我带着相关的管理经验和理念返乡创业,立志将家乡兴凯湖的优质大米送到更多消费者的餐桌之上。
兴凯湖是中俄界湖,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条件独特。在湖水的灌溉下,这里孕育出了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兴凯湖大米。
怎样才能把兴凯湖的大米加工得更好?这是我和团队一直思索的问题。最终,我们决心创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稻米加工车间,通过科技的手段,生产出质优价美的兴凯湖大米。
起初,我的设想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不理解,我把这些声音作为我前进的动力,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有的时候每天最多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终于,在2019年6月1日,我们的数字化、智能化稻米加工车间正式启动,并于2021年11月取得了“黑龙江省水稻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加工车间”的荣誉称号。
传统的稻米加工车间,日产大米只有150吨左右,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数字化、智能化稻米加工车间建成后,车间只需3-5个工人,日产大米可达300吨,有效提高了大米加工效率。
作为米粮销售行业,我认为我们要做好两个“(粮)良心”,一个是粮食的粮,我们依托兴凯湖自然资源优势,要提供最好的单质华粮;另外一个是良心的良,我们要把安全、健康、绿色的兴凯湖大米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监制:杨海全
策划:庞淼 马俊玮
记者:马俊玮 刘夏(实习)
视频:刘夏
关键词: